在安徽14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淮河和长江分别以优美的弧线划出淮北、江淮和江南三个自然区域,成为安徽的地理和经济标志。
淮河是南北方的分界线,但这也让安徽的地理位置变得模糊,北方人将其视为南方,南方人则将其视为北方。
作为南北分界线的淮河,治理难度极大。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流域人民倾力治理,使其成为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主坝绵延近80公里,犹如缰绳束缚住桀骜的淮河,使淮河干流防洪标准提升至百年一遇。
蚌埠闸是淮河干流上最早建成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但它也阻碍了鱼类的洄游。
2023年,安徽淮河干流的两座水利工程均修建了洄鱼廊道,在蚌埠闸,观鱼长廊可近距离观察鱼类洄游。
新时代以来,治淮工程全面提速。堤坝、水库群、蓄洪区和防洪枢纽构建起安徽治淮的“铜墙铁壁”,工程也在持续完善中。
大别山区的大型水库群包括新中国第一座连拱坝、第一座大头坝和第一座自行设计的重力单拱坝。
但这些工程并非万无一失。一旦洪水超过水库调蓄能力,蓄洪区将被启用,当地居民会提前撤离,此区域将临时蓄水。
淮河干流安徽段有15处蓄洪区,总库容达107.7亿立方米。为改善蓄洪区居民的境遇,自2018年起,安徽已安置了60多万蓄洪区群众。
为了预防灾情,安徽建立了“孪生淮河”数字河流,模拟降雨、洪水和水库调度,提前预警和应对灾害。
淮河以南约200公里的长江正经历着“保护优先、开发限制”的转型。在安徽马鞍山市的薛家洼,曾遍布渔船和污染企业,但自2020年起,19799户渔民陆续退捕上岸,沿江企业也逐渐搬离。
距薛家洼不到30公里的天门山以李白的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闻名。几年前,这座山上标志性的电塔却破坏了山水风光。这个中国第一座跨江电塔于2019年爆破拆除,天门山得以恢复原貌。
长江不仅是重要的经济命脉,也是生态保护的重点。安徽长江流域汇聚了全省70%的新兴产业基地、80%的高新技术企业和90%的上市公司,成为安徽发展水平最高、创新活力最强、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
近年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在安徽铜陵,国家级江豚保护区成为江豚的家园,经过保护,江豚数量稳步增加。在安徽宣城,野生扬子鳄种群数量也从不足300只增加到近1400只。
安徽还创造了新的水资源工程。引江济淮工程被称为安徽版的“南水北调”,将长江水运往淮河流域,缓解水资源不平衡。其中,淠河总干渠和引江济淮北上河道交叉处,修建了世界单跨最大的通水、通航钢结构渡槽,成为水利奇观。
依托现代科技与工程技术,沟通江淮的夙愿已然达成。引江济淮工程一期已投入使用,造福超过五千万民众。
在科技的力量加持下,我们重塑山川,共创河流。我们将继续携手这些历史悠久的江河,谱写属于我们的河川华章。
暂无评论,493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