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印度人,中国不是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印度甚至更古老
美版知乎:
中国是否是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还是只有中国人自己承认?
1,
一位印度网友:
只有中国人和一些无知的西方人承认这一点,除了那些了解历史的人之外,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中国有着丰富的历史,但声称中国是唯一一个连续不断的文明,这是一个荒谬的说法
只有沙文主义民族主义者才会试图传播这种想法。印度的文化与中国文化一样古老,甚至更古老。印度人信奉吠陀文化,吠陀文明始于公元前 2000 年,当时迁徙的雅利安人与现有人口和印度河流域文明残余人民混合
而中国历史,或者我们所说的现代中国文明的起源,始于公元前 1750 年的商朝
商朝统治下的地区。比吠陀文明年轻近 300 年
有些人可能会说中国始于公元前 2000 年的夏朝,但夏朝仍然存在。被认为是神话,其存在的证据尚未得到证实
如果不包含宗教,希腊也保留了其大部分文化和文明
另一个声称文化延续的国家是伊朗
关于伊朗是否是连续的文明存在一些争论,但它确实保留了自己的文化
有许多小国的历史与中国一样丰富或更古老,比如亚美尼亚
该国的王朝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800 年,当时它是乌拉尔图王国。一个以凡湖为中心的铁器时代王国
高加索国家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另一个拥有同样丰富的王朝历史的国家是格鲁吉亚,它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基督教王朝之一。巴格拉季昂尼或巴格拉季昂尼家族
网友回复:
1
吠陀文明是“外来”侵略者,他们奴役了原始的印度文明(使以前的出色建设者变成“贱民”)。
——
但事实并非如此。
——
这些愚蠢的人喜欢传播错误信息,印度文明比中国和伊朗文明更好地保存了其语言、文化和宗教
中国用户正在使用已被揭穿的伪历史雅利安人入侵理论来淡化印度文明
所有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和遗传学家的证据都指向雅利安人的迁徙
如果你说雅利安人入侵了印度,每一位真正的历史学家都会嘲笑你的说法,或者真正的语言学家会要求你改变他的旧观点,哈哈
——
好的,原来的印度谷居民和平地交出了他们的土地连同他们的生命,现在开心了吗?
——
印度文明是存在的,但是印度历史没有留下可靠的文字记载,现在流传的所谓印度历史,是英国殖民时期英国人所写的历史,印度人说他们口口相传了一万年的历史,你信吗?两百年前,英国人根据神话的片段编造了印度历史,在此之前,印度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
印度历史记载得很好,我们有证据
我们有许多幸存的手稿和文献。英国人把这些文献和手稿翻译成了书籍
他们没有书写印度历史。印度人帮助并发现了自己的文明,不要传播阴谋论。
——
马克思于1853年7月22日星期五在伦敦的时事通讯《英国统治印度的未来结果》中写道:我打算在这封信中总结我对印度的观察。
英国是如何在印度建立霸权的?大莫卧儿的最高权力被莫卧儿总督所打破。总督的权力被马拉地人所打破。马拉地人的权力被阿富汗人所打破,当所有人都在互相斗争时,英国人冲进来,把他们都制服了。一个不仅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分裂,而且部落与部落、种姓与种姓分裂的国家;一个社会的结构建立在某种平衡之上,这种平衡是由其所有成员之间的普遍排斥和宪法上的排斥性造成的。这样的国家和这样的社会,难道不是注定要被征服的牺牲品吗?如果我们对印度斯坦过去的历史一无所知,难道不会有一个重大而无可争辩的事实,即即使在现在,印度也由一支以印度为代价维持的印度军队奴役着英国吗?因此,印度无法逃脱被征服的命运,而它过去的全部历史,如果说有什么的话,就是它所经历的连续征服的历史。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没有已知的历史。我们所说的印度历史,不过是连续入侵者的历史,他们在那个不抵抗、不变的社会的被动基础上建立了帝国。因此,问题不在于英国人是否有权征服印度,而在于我们是否宁愿让印度被土耳其人、波斯人、俄罗斯人征服,也不愿让印度被英国人征服。
——
典型的中国错误信息 英国的霸权在全世界建立,不仅仅是在印度 近代清朝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人和印度军队羞辱
称印度被外国人入侵你还记得蒙古人、满族人和金朝草原帝国对古代中原王朝的羞辱吗哈哈
印度文明吸收了许多入侵者,一些入侵者被印度帝国痛击
奥利卡拉斯的萨姆拉特·亚索尔达曼击败了匈奴人,羞辱并迫使他们屈服并接受印度教,他们最终被吸收到种姓制度中,另一个被印度人羞辱的入侵者,倭马亚哈里发国
纳加巴塔一世统治下的古尔扎拉·普拉蒂哈拉王朝击败并羞辱了阿拉伯人,并将他们赶出了西印度地区
强大的笈多皇帝萨摩陀罗笈多击败并吸收了贵霜萨珊人,他将任何伊朗影响赶出了次大陆,并为印度文明和文化开创了黄金时代
在普希亚米特拉的领导下,巽伽帝国击败了已经印度化的印度-希腊人,最终双方签署了和平条约,并迎来了艺术和雕塑的黄金时代
兰吉特·辛格领导下的锡克帝国击败了阿富汗帝国,并将其赶出了次大陆,占领了阿富汗帝国的第二个重要城市,羞辱了阿富汗军阀
清朝在克什米尔战役中被锡克教徒和拉达克军队羞辱,最终失去了所有领土,并在一段时间内失去了对中国西藏的影响力,真是可悲
英国东印度公司乔舒亚·蔡尔德在英莫战争中惨败后乞求宽恕
古代中国曾被蒙古人、满族人、藏族帝国、英国殖民帝国、法国殖民帝国、金帝国、土耳其帝国、日本皇军和俄罗斯帝国羞辱,他们无权对印度发表评论,我们曾入侵,我们曾击败,我们曾羞辱,有时我们失败,但最终我们保存了我们的宗教、文化语言,比中华文明好得多
2
每个国家都有历史,但不是每个国家都有历史文献,这是最重要的问题,欧洲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纸张的?
——
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家有手稿文件
斯里兰卡保留了近3000年的历史
印度人使用桦木手稿,这种手稿易于制作和书写,许多手稿幸存下来并保存在政府建造的保护建筑中
与已翻译的中国历史文献不同,印度桦树手稿容易受到侵蚀,而且翻译这些手稿需要时间。2014 年至 2021 年,已有近 10,000 份手稿被翻译并保存在档案中
——
有桦树手稿的图片和视频吗?它的由来,如何保存了3000年,请提供研究。
——
保存完好的迈索尔 ORI 桦木手稿
印度档案馆大楼
斯里兰卡国家图书馆委员会收藏了一批 OLA 叶状手稿,并对其进行了编目
不仅如此,文化和历史记录保存政府还表示,他们的档案中有数百万份未翻译的手稿,你可以在他们的官方网站上找到它的提及
2
啊……我的汉化阿尔泰语系……是的,他们发展了强大的文明,但他们却摧毁了自己历史的一部分。所以他们的文明并没有延续下来,而是在不断变化,就像普通话的变化一样快。
3
是的。人们普遍认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中国,中国是唯一一个拥有4000年连续历史的政治和文化实体。
4
“印刷术的历史早在古腾堡时代之前就开始了。”谁发明了印刷机?作者:伊丽莎白·帕勒莫2014 年 2 月 25 日LiveScience摘录:
中国僧侣与木版印刷
比古腾堡早 600 年左右,中国僧侣就开始使用木版印刷术将油墨印在纸张上,即将油墨涂在木版上,然后压在纸张上。 以这种方式印刷的最早的书籍之一——一部古老的佛教经文《金刚经》——创作于中国唐朝(618-909)公元 868 年。 这本书被封存在中国敦煌市附近的一个山洞里,近千年后才于 1900 年被发现,现藏于伦敦的大英图书馆。 …… 雕版印刷术的一个重要进步出现在 11 世纪初,当时一位名叫毕升的中国农民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活字印刷术。 ……
... 尽管活字印刷术早期取得了成功,但这种印刷方法在亚洲的流行速度不如在欧洲。这种不温不火的接受很可能是由于亚洲书写系统的复杂性……在印刷机发明之前(大约在 1440 年至 1450 年之间),大多数欧洲文本都是使用木刻印刷术印刷的,这是一种类似于中国在 868 年印刷《金刚经》的方法的木版印刷术。未使用木版印刷的手稿都是用手工精心复制的。这两种工艺都非常耗费劳动力,因此,欧洲的书籍非常昂贵,很少有人买得起。
但这一切都在 15 世纪中叶发生了改变,当时约翰内斯·古腾堡在德国斯特拉斯堡成为一名金匠和工匠。...
古腾堡印刷机
和前辈毕昇、王臣和白君一样,古腾堡认为,要加快印刷速度,就必须将传统的木块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大小写字母、标点符号等。他用铅、锑、锡等各种金属铸造出这些可移动的字母和符号块。他还用亚麻油和烟灰制作了自己的油墨——这一发明比中国使用的水性油墨有了很大的改进。……古腾堡利用葡萄酒压榨机、造纸机和亚麻布压榨机中的螺旋机构,发明了一种非常适合印刷的印刷机
5
正如其他人已经指出的那样,它是四大文明(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中唯一幸存的文明。
大多数答案都谈到了文字,但我也看到一些人不同意,他们说:“但印度和埃及在被征服后仍然延续着他们的文明,他们的文化仍然存在”等等……
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国家现在仍然存在,但其当前文化与祖先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我的意思是,这些人中有多少人仍在学校课程中阅读古代文学?
当今埃及和伊拉克文学的基础是闪族语系的阿拉伯语,与古埃及人和巴比伦人截然不同,
如果不把这些古文献翻译成阿拉伯语这样的外语,他们真的能理解古人的哀愁、委屈和快乐吗?
当然这不是一回事,而且由于这些文化早于伊斯兰教,因此它带有多神教色彩。
我想知道这些国家的伊斯兰组织是否会在不违背伊斯兰教信仰的情况下真正教育孩子们了解他们的过去。他们已经否认这些古老的历史叙述,并将其称为“异教徒的野蛮行径”。我看到很多伊斯兰主义者试图通过在他们的历史中添加一些古兰经的曲解来与他们的前伊斯兰历史相协调,但这实际上并没有向他们的观众讲述他们过去的伟大。
他们读《古兰经》,而不是读古埃及人和巴比伦人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将亚伯拉罕神浪漫化了。他们不读古诗、古文献的原文。他们拒绝接受前伊斯兰历史,并尽可能地淡化它,并在实际历史中添加了许多虚构的谎言,而埃及古物学家和亚述古物学家等专家正努力揭穿这些谎言。
印度呢?一些印度民族主义者声称印度的哈拉帕文明非常先进,先进到他们甚至无法解读文字。那里一定存在文化断层,因为哈拉帕人不使用元音附标文字。印度民族主义者所说的元音附标文字可能是一种失传的语言。
因此,那个时期没有留下任何文献。他们基本上对哈拉帕文明一无所知,所以他们编造事实,说哈拉帕文明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但实际上被吠陀(或雅利安)人摧毁了。因此,哈拉帕文明没有留下任何可读的文献和记载。如果印度人真的声称自己是哈拉帕人的后裔,他们应该很容易破译哈拉帕文字,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破译工作。
在中国,我们学习古代文学。我们将其作为学校课程,实际上我们向学生传授古诗,你需要背诵和记忆这些古诗以备考试。
想象一下,如果你需要记住一位国王在战役前用原始语言向他的士兵发表的 5000 年前的演讲。
如果有人要求你对古埃及、巴比伦和印度做同样的事情,那是多么疯狂。
考虑一下你的学校课程是否强制你背诵那个时代幸存的文学作品。我可以向你保证,你至少需要获得埃及研究博士学位,学习古埃及语(科普特研究),学习苏美尔语和阿卡德语等两种不同的语言,并学习梵语才能做到这一点。
在中国,我们只需要上一节文言文课,就能理解语法结构,仅此而已。无论你用方言、普通话或任何你懂的汉语来阅读,它都不会改变文本的含义。
我们可以阅读大量的古代文献,其内涵比任何其他语言所能提供的都要深刻。
想象一下,如果你能获得从公元前 3000 年到现在的所有历史文献。我们比其他文明更透彻地了解我们祖先的思想,因为其他文明领域的人们如果没有适当的翻译就无法阅读或理解他们的祖先文献。
如果您不能用原始语言阅读自己的文本,您还能如何理解祖先的成就?
6
东方古代文明是围绕河流而兴起的。难道没有印度?印度河和恒河?没有埃及,没有美索不达米亚(他们的古代文明,尽管埃及有科普特人)?有中国和印度。
这些是古老的东方文明。
拥有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美索不达米亚和拥有尼罗河的埃及早已消失,但印度和中国仍然存在。
7
是的。中国是唯一一个延续至今的古代文明。这意味着它们并非一成不变。
网友回复:
1
是什么导致埃及未能成为一个连续的文明?是因为阿拉伯人占多数,而不是土著吗?
——
埃及先是被希腊人征服,然后被罗马人征服,最后被阿拉伯人征服。我不知道其中有哪一点特征还留存下来。
——
主要是语言文字。如果你再也读不懂自己的历史记录,那已经是断线了。
2
那么亚马逊人、桑人、桑提纳尔人和澳大利亚原住民都不算吗?
纯粹的沙文主义
——
文明就是有分工,有警察和法庭。
——
我还以为你会这么说。
“在墨累河下游,部落首领和长老们组成的正式理事会(或tendi )负责仲裁相邻群体之间的分歧。一般来说,长老和重要人物的简单非正式会议会处理不满和其他问题。”
“劳动分工主要基于性别。一般来说,男性和青年主要捕猎大型动物,而
妇女采集植物食物并捕猎蜥蜴等小型猎物”
“法律和秩序的维护范围非常狭窄。权威受到亲属关系的限制和约束。人们寻求先例来指导或影响因违反法律而采取的行动,所有社会都遵循经批准的程序来维护和平。”
这完全是一个程度的问题。
——
他们的文明有 200 或 300 年历史,是由外来者开创的
而桑蒂纳尔人甚至还没有文明。
.
朋友们您怎么看呢?欢迎留下您的高见!
2.凛冬将至,保暖先行,冬季羽绒服应该怎么挑
上周末的时候,全国从北到南非常统一的来了一波大降温,要不是权游早就结束了,不然真的颇有夜王南下的感觉。北方不说了,很多地方都飘起了2019年的第一场雪。哪怕就是我这江南的地界,气温也一下子下降了十几度,昨天还是眼光洒满大地短袖单衣的日子,今个已经急不可耐的穿起了呢大衣,甚至你还能在马路上看见不少穿着羽绒服行色匆匆的路人。真可谓是“昨夜北风凋碧树,长城内外披金甲”。
这不,我也来应个景,讲讲冬季保暖,羽绒服要怎么挑。不过,咱也不是专业人士,更不是所谓圈内人,所以见识难免短浅,想法可能过于简单,讲的不对是大概率的事情,还请各位朋友不吝赐教。
羽绒服的挑选个人认为设计这几个维度:蓬松度、充绒量、衣服面料、功能设计初衷。
蓬松度
时装时尚类羽绒服我就不说了,受制于篇幅原因,而且我个人认为时装类羽绒服聊太多也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其设计的根本还是一件时装,而不是功能服,颜值才是它最主要需要考虑的点。但是我不是说这类羽绒服就一定不暖和,我没有这么说过啊。其实不管什么羽绒服,如果给你充500g羽绒你觉得暖么?我觉得肯定是暖和的。但是这种情况羽绒服是不是会很重,颜值还能不能保证?我觉得要打个问号。我的意思是,相对而言,比如大家都是100g充绒量的情况下,标记了明确蓬松度的户外羽绒服更加防风保暖一些。
欧标美标
蓬松度这个,其实一直有美标和欧标之分,但是近几年国内对于这点一直在弱化,基本上已经看不到明确的标注美标或者欧标的相关信息了。(其实绝大部分国内羽绒服,压根连蓬松度都没有,又何来美标 欧标呢?)作为我们消费者,其实也没必要较真这个美欧之分,也不必去换算,反正你只要知道,欧标相同数值下,实际蓬松度较美标更高就好了。更加粗暴一点就是,同是750蓬的鸭绒,能选欧标我就选欧标就完事了。
鸭绒鹅绒
羽绒的来源一般分为鸭绒和鹅绒,早起一直有鹅绒优于鸭绒一说,个人认为其实没这个讲究,只要蓬松度相当,两者的素质应该是基本无差别的,无非鹅绒可能在颜色感官上更好看一点。
含绒量,含绒量其实就是羽绒和羽毛的比例,首先你要明确,羽绒的保暖能力是大大大于羽毛的。知道了这点之后,在一边情况下,含绒量这个数值是越高越高。一般而言,大牌的拳头产品,中间层之类含绒量都会在90%以上,部分达到95%,75%-90%之间的,一般用于外套,派克服之类的,只要价格合适,我觉得问题也不大。如果低于75%,我个人就不建议选购了,因为开始影响整体保暖能力了。
蓬松度数值
铺垫了这么多,我们开始讲蓬松度数值,一般蓬松度从550起步,以50为单位,依次递增。550、600、650这个样子。550以下的蓬松度一般省略不标,因为确实没什么实际意义。550蓬到700蓬的羽绒,一般用于制作外套、大衣、派克服一类的产品,搭配高充绒量,起到保暖的效果。700蓬往上,开始进入中间层,背心之类的用途,充绒量开始明显减少,追求高蓬松度,低充绒量的搭配,做到轻薄且保暖。一般而言,800蓬及以上的蓬松度基本只出现在中间层的衣物中,700蓬、750蓬则外套、中间层均有涉及。800蓬及以上的,一般都是大牌的旗舰、次旗舰产品,850蓬的,已经比较少见了。900蓬及以上的基本我们极少接触,而且就算有产品也多集中于日系和韩系的户外羽绒服品牌中,如montbell等,在德产英产美产羽绒服中基本不会看见。
充绒量
充绒量这个就很好理解了,其实就是羽绒服内部羽绒和羽毛的含量,在没有虚标的情况下,1g就是1g,没什么弯弯道道,实打实的东西。一般而言。50g一下的充绒量会搭配800蓬以上的蓬松度,而且往往只会出现在女款中间层XS\S码的型号里,做到极限轻薄的体验。但是实际保暖效果很一般。而且如果是男款M码及以上的尺寸如果充绒量低于50g,那基本就是比较坑的存在(有的符合羽绒服会填充其他保暖材料,不在讨论之列)。50g-100g这个区间一般是中间层的常规充绒量区间,这个区间兼顾轻薄与保暖,是各家羽绒服厂商在中间层羽绒服领域里必争的一个区间。100g-150g这个充绒量区间一般属于外套类,部分厚实的中间层可以在男士M码做到120G左右,但是再往上一般都是属于外套了。150g以上的充绒量一般都是为抵御恶劣严寒天气所设计,大量舍弃轻便而追求保暖,整衣的质量往往到达500g以上。
衣服面料
面料这个东西学问很深,我自己也不是了解的很透彻,我就讲讲我自己的只管感受。一般正经的大牌羽绒服,国内电商卖的时候都会写防风保暖防水,光这么看是看不出什么差别的。一般而言,作为中间层的面料更薄,更柔软,一般采用7-20D之间的尼龙面料,多数只进行DWR防泼水涂层处理,日常的泼溅或者短时间小雨还是可以抵御的,长久了肯定不行。这类面料防风能力比较差,由于厚度偏薄,虽然有涉及抗撕裂的处理,但是实际还是比较容易被尖锐物体划伤。日常外胎类的羽绒服,一般采用更高密度和强度的面料,直观感受就是更硬,更厚,防风性更好,更加耐脏耐穿不易起球。而且面料一般不再像面包羽绒服一样呈现一块块的走线工艺。在网上就是直接使用各家冲锋衣的材质作为面料,如gore-tex、windstopper、老鼠家MemBrain等等,这类羽绒服其实就是三合一冲锋衣,如国内在售的始祖鸟alpha SV系列的复合羽绒服、老鼠家的MemBrain三合一冲锋衣等。这类羽绒服防风、透气、防水都是顶级的,工艺过关的情况下就是一件冲锋衣+一件中间层的搭配,但是售价往往不菲。
功能设计初衷
设计初衷这个是我自己想的一个词,哈哈哈哈哈,因为我也不知道怎么归类。其实我在上面也有描述了。任何衣服在设计的时候都是有使用场景的考虑的。一件中间层轻薄羽绒服可会标注扛-10℃严寒,但是这个数值的来源是它作为中间层来理解的,外面还需要搭配硬核或者软壳等,你把中间层当做外套穿,然后杠,啊这个羽绒服完全不保暖嘛,都是骗人的。我觉得这个毫无意义。轮胎的可承受最高时速还能做到270km/h、240km/h呢,那是不是100km/h爆胎的时候都是轮胎的锅呢?
好物推荐
推荐几款我一直心水的羽绒服以及我这个双十一自己尝试购入的几款
https://goods.kaola.com/product/1443115.html?spm=a2v0d.13659914.0.0.647b1278BsPDPo&referPage=searchPage&referId=Patagonia%20%E5%A5%B3%E5%BC%8F%E8%B6%85%E8%96%84%E8%B6%85%E8%BD%BB%E4%BF%9D%E6%9A%96%E7%99%BD%E9%B9%85%E7%BB%92%E7%BE%BD%E7%BB%92%E6%9C%8D84772&from=page1&position=0&istext=0&srId=455051325ba5e6eec2acd7bbd8a008cb&zn=result&zp=page1-0&ri=Patagonia%20%E5%A5%B3%E5%BC%8F%E8%B6%85%E8%96%84%E8%B6%85%E8%BD%BB%E4%BF%9D%E6%9A%96%E7%99%BD%E9%B9%85%E7%BB%92%E7%BE%BD%E7%BB%92%E6%9C%8D84772&rp=search
巴塔哥尼亚的800蓬女士中间层羽绒服
这款羽绒服我是发现特价后购入的,相关晒单再此,基本可以保证正品,主要的槽点就是配色和版型都比较大妈,但是,经过我长期的忽悠,我老婆表示还是勉为其难先收下了,反正只要软壳给她买好看的就行。
https://goods.kaola.com/product/2577624.html?tag=__ta_zhuanke_04&__da_dad3e203_5a894aa87bf92c00
老鼠的800蓬女士羽绒服,双十一的时候我也购入了,这款黑色配色百搭,充绒量也尚可,价格也合适,做工也没有国鼠翻车的迹象。这款主要的问题就是版型偏大,直白讲就是穿上了显得很肥。在欧美这不是问题,但是我国以瘦为美,要一个个为了风度宁可不要温度的小仙女们穿一件显肥的衣服,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还是退了。
https://goods.kaola.com/product/2670171.html?tag=__ta_zhuanke_04&__da_dad3e203_5a894aa87bf92c00
觅乐700蓬的男款羽绒服,带帽。觅乐这个牌子在国内辨识度和知名度都比较一般,推广比较扑街。但是我收到货之后实际感觉还行,做工用料都过得去,500多的价钱也没不到什么大牌男款的羽绒服。700蓬蓬松度,127g的充绒量基本能保证保暖,做中间层足够,做外套估计江南最冷那几天扛不住。唯一的问题就是衣服过来了之后水洗标、吊牌之类的地方都没有蓬松度的标识,这个有些不太好。
https://goods.kaola.com/product/2670098.html?tag=__ta_zhuanke_04&__da_dad3e203_5a894aa87bf92c00
同样还是觅乐,比上面这款只贵了100元左右,但是增加了20g充绒量,蓬松度也从700蓬增加到了800蓬,整体而言性价比其实更高。但是这款也有两个比较尴尬的点,第一个就是同样不带蓬松度标识,导致我无法确定是不是真的800蓬,毕竟800蓬、140+g的素质只卖600RMB左右本就有些不太放心。另一个就是上身之后两腋下感觉偏小,比较紧绷,穿着舒适感不足,所以也就退货了。
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1z10.3-b-s.w4011-18936513921.158.55a44cfaZj8MtV&id=585543103364&rn=d36b32849f67aac114a8cbafc951bf66&abbucket=15
montbell的女士长款羽绒服,来自日本,目前是日本最大的户外羽绒服生产商,口碑不错。这款羽绒服采用了800蓬的高蓬松度,搭配比较时尚的外形,第一眼感觉还是很不错的。但是这个长款羽绒服竟然只充绒了76g,实在是有些过于少了,像我这种追求保暖的,只能不好意思退货了- - 。
接下来再讲几件我一直比较心水的
https://www.mountainhardwear.com/mens-ghost-whisperer-down-jacket-1560901.html?mid=affiliate&eid=cj&uid=11556319&nid=5411495&utm_medium=affiliate&cjevent=b93996020c5a11ea81e900630a18050e
山浩,国内也称为螺母,这件鬼语者是山浩的明星产品线,面世多年广受好评,800蓬高蓬松度搭配80g一下的低充绒量,打造轻薄保暖中间层。
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1z10.3-b-s.w4011-18936513921.49.eec44cfawbbPKY&id=583146910395&rn=9c205b1665a1d27f6fbad5d50cb7cf74&abbucket=15
来自montbell的1000蓬蓬松度中间层,充绒量只有31g,整衣仅仅130g,极致轻薄的中间层。1000蓬蓬松度也是极其少见的,我一直很想入手试一试,这种超高蓬松度+超低充绒量的搭配到底能不能打
https://detail.tmall.hk/hk/item.htm?spm=a220m.1000858.1000725.11.20846a1aR9KpZ3&id=605716615659&skuId=4273216869322&areaId=330400&user_id=2206377713878&cat_id=2&is_b=1&rn=68832b66e8263a901fd769c7c272f7db
Rab,来自英国的著名羽绒服生产厂商,这款800蓬的羽绒外套,填充高达300g的羽绒服,素质可谓爆棚。高蓬松度+超高充绒量这样的搭配在别的品牌几乎是极其少见的,其中的成本也是相当的高,有想法的朋友可以买回来感受一下是不是超级暖和。
3.一场改变现代阿根廷国运的战争——马岛之战
提起阿根廷,首先映入人们脑海的应该就是足球,然后很可能是牛肉,似乎其他真没有更多的元素了。然而,为什么一个靠出口牛肉就能跻身G20的阿根廷给人们的存在感会这么低呢?其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素有“南美小巴黎”之称,什么影响了现代阿根廷的发展呢?今天我们就探究一下改变现代阿根廷国运的一场战争——马岛之战,或许从中能得到一些启发。
马岛之战
战争名称: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简称马岛战争。英文:Malvinas War,又称:Falklands War,因此也有人叫福克兰群岛战争,简称福岛战争。
战争时间:1982年4月2日到6月14日,历时74天。
交战双方:阿根廷(南美第二大国,牛肉出口大国,足球强国),英国(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没落的日不落帝国)
交战原因:马尔维纳斯群岛(马岛)的归属
交战背景:
先交代一下马岛。其主岛地处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南部海岸以东约500公里,南纬52°左右海域,整个群岛包括东福克兰岛、西福克兰岛和776个小岛,总面积12200平方公里。
马岛归属之所以有争议,完全是历史遗留问题,英国、西班牙、阿根廷都曾宣称对其拥有主权。这块地方有什么特殊之处呢,会引起三个国家的纠纷。这就需要说明下马岛的历史。马岛最早由英国航海家戴维斯(John Davis)发现,但我们知道,南美洲历史上主要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因此,马岛也就长期在西班牙的掌控下,但随着西班牙的衰落,尤其经过英西海战后,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地位被英国取代,顺理成章,英国人就开始接手马岛。然而,阿根廷从西班牙独立后,因马岛的地理位置(这从地图上也能看出来,几乎可以认为马岛是阿根廷的附属岛屿),一直不肯承认其属于英国,而将其视为本国领土,这便成为两国对于该岛主权争议的由来。
二战后,两家都争夺马岛主权,于是就闹到了联合国,让一个权威国际组织评判吧。但别忘了,联合国并不是一个实权组织,尤其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判给谁不判给谁呢?实在令我联头大。于是为了两不得罪,196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直接把球踢了出去,让英阿两国举行会谈,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要是能谈拢,还会找到联合国吗?这下球又回到两国手中。果不其然,有一搭没一搭地谈了十几年,不出所料,1982年2月,又一次谈判在纽约宣告破裂。我们知道,到了1982年,距开战就没几天了,没有和谈的时间以及周旋的空间了。
然而,为什么在联合国的斡旋下谈了十几年的英阿两国,在1982年就谈不下去了呢?这就要回到阿根廷与英国国内形势,于是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由和谈倒向了战争。
先看阿根廷国内局势:阿根廷,作为一个国家而言,从其独立开始,就面临先天的政治问题,军人执政,一直没法协调国内各方面的矛盾,处理问题也是军政府的典型特征简单粗暴,所以国内矛盾丛生。经过现代民主的洗礼,阿根廷人肯定不会对此视若无睹,于是民粹主义抬头,慢慢与军政府分庭抗礼,尤其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出现了军人政府与文人政府(人们熟知的贝隆主义 Peronism)交替执政的局面。
到了八十年代,阿根廷正好是加尔铁里(Leopoldo Fortunato Galtieri Castelli,阿根廷人的名字深受西班牙文化的影响)军政府当政。军政府处理内政和发展经济的能力实在不敢恭维,没几年下来,国内就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甚至达到了60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达11.4%,制造业产量下降为22.9%,失业率随之变高,而薪资增长也满足不了人民的基本生活要求,前几年还是牛肉富国的阿根廷一下子沦为穷国。于是国内工人发动大规模罢工,农民甚至屠宰牛羊止损,政府粗暴管理,这是内忧。还有外患,阿根廷国内经济衰退,直接影响其巨额外债的偿还能力。于是内忧外患之下,整个国家矛盾丛生,几乎要陷入瘫痪状态,军政府面临严峻的考验,随时有被文人政府替换的可能性。这个时候的总统急需一个国家和民众注意点的事件,缓解一下危机。
了解二战爆发原因的人都知道,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严重的危机后,有两条典型的解决方案,一个是走改革的路子,如美国进行了罗斯福新政,缓和危机,另外一条就是更加简单粗暴的路子,德日为代表的战争法,转嫁矛盾。很明显,加尔铁里军政府并没有改革的能力,于是一场战争就呼之而出。这位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军队总司令,赌上个人命运与国运,孤注一掷,领着独立后近百年几乎没有经历战事的军队,选择了与英国谈判破裂的这一节点,在家门口打一场看似必胜无疑的仗。
再说英国。英国自二战后就开始衰落,昔日的日不落帝国不复往日荣光。此时的英国首相,是我们熟知的撒切尔夫人(Margaret Thatcher),这位英国历史上首位女首相,号称“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所在的党派是保守党,70年代,接连败于工党,失去执政地位。终于在1979年,撒切尔夫人带领的保守党终于获胜而成为首相,信奉新自由主义的她,竞选口号也很耐人寻味“劳工无需工作”,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就在其当选的三年后,也就是1982年,抛弃了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凯恩斯主义,实行了新自由主义(包括私有化、削减社会福利、控制货币供给、打击工会力量)的政策下,英国的失业人数增加一倍,通货膨胀也达到惊人水平,带来的后果是,撒切尔夫人的支持率跌至不到25%,她也有幸成为有民调以来支持率最低的首相,而其代表的保守党则更为惨淡,支持率更是跌到了让人大跌眼镜的18%,可以说,接下来的大选撒切尔夫人和保守党毫无悬念地会必输无疑。
所以此时,我们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迫切需要一招“乾坤大挪移”,迅速扭转当前的劣势,以期赢得大选,继续第二任期。马岛问题就在此时送上门来。然而,铁娘子毕竟是铁娘子,她不是军人上台的加尔铁里,深谙政治之道的她深深明白,战争不是你想要,想要就能要的,尤其在国际形势和平为主的大环境下,自家的保守党、反对党与英国人民不会那么容易就会同意的。于是她就开始有策略地引诱阿根廷主动挑起战端,甚至以示弱的方式:
首先,她公开表示马岛的军事费用是英国政府的财政负担(这是第一步,对英国内部而言,表明立场,直接将马岛与英国绑在一起);
其次,削减马岛的驻军经费,缩小皇家海军编制,包括马岛军舰(这是第二步,在军事方面给阿根廷放烟幕弹,造成英国将要放弃马岛的假象)。具体内容如查姆特海军基地关闭,“无畏号”攻击舰和其它十艘战舰准备报废,“赫尔姆斯号”航母进厂维修,“无敌号”航母打算在1983年送给澳大利亚等等,言外之意,我大英帝国要缩减军事开支。
再者,外交上,连英国参与马岛谈判的外交人员也认为保守党无意坚守马岛,另外撒切尔政府的外交大臣卡林顿勋爵面对咄咄逼人的阿根廷政府,显得非常软弱,既误导了阿根廷人又激起了英国民众的强烈反感,简直就是大英帝国的外交耻辱。因此,当阿根廷登陆马岛的消息传到英国时,可以用举国震惊来形容。
于是,英国一步一步也不可避免地要走向战争,对阿根廷的反击战一触即发。对撒切尔夫人而言,“乾坤大挪移”终于奏效了。
最先挑起战争的加尔铁里应该也没有意识到,撒切尔夫人跟他一样,甚至比他更迫切地需要这场战争。
战事爆发:
在一系列“骚操作”加一点“口水战”作为开战的先声下,阿根廷率先启动了“罗萨里奥”军事行动(Operation Rosario),派出海陆空军三军约4000人,突然登岛,占领马岛首府斯坦利港,迫使英国驻军,阿根廷改马岛最高行政官为军事总督,并配署500名宪兵进行军事统治。至此,战争终于正式爆发,这是一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的海空战。
战争经过:
登岛的胜利,让加尔铁里一夜间成为了国家英雄,军政府的支持率陡增,连国内的13个反对党联合也发表声明,共赴国难,一致对外。加尔铁里可谓声名隆盛,春风得意。
阿根廷登岛第二天,也就是4月3日,铁娘子立刻采取措施,宣布建立战时内阁,并迅速派遣特遣舰队(Task Force)对抗阿根廷,包含了核潜艇、两艘航空母舰赫密士号和新服役的无敌级航空母舰无敌号,上有20余架海鹞式垂直升降战机,这是整个特遣舰队能用来对抗阿根廷军队的空中武力。由于距本土太远,大西洋上的阿森松岛基地作为中转点。
英国将其反攻军事行动代号为“共同作战”(Operation Corporate)。当特遣舰队由英国出发时,美国的《新闻周刊》杂志封面头条为"The Empire Strikes Back"(帝国大反击),用刚上映的星战电影名称来幽默地双关旧的大英帝国。
战争从来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政治和经济才是内核。英国不仅在军事上采取行动,经济上,宣布马岛周围200海里为“禁航区”(Total Exclusion Zone),切断阿根廷外援与支持,并对阿根廷实施经济制裁;政治上,制造国际舆论,拉拢并联合主要国家对阿根廷进行声讨与制裁。
反观阿根廷,虽然取得登岛胜利,甚至加尔铁里上岛视察,然而举国一片欢喜下,却没有人冷静下来思考并准备阿根廷该如何应对英国的反击,无论从战备、补给、防御、情报,还是国际舆论的造势等方面,阿根廷表现出一副新手的样子,并不像一个主动发起战争的国家,似乎凭一腔热情就足够了。
战时下的英国,要面对超长补给线,海外作战,远离本土等不利因素,然而,毕竟是老牌资本主义大国,其战争动员与组织以及作战能力依然不可小觑。英军不仅对阿根廷建立多层次封锁性,利用航空母舰优势,派机空袭马岛上的阿军机场、雷达站、防空导弹阵地、夺取局部制空权,打击阿根廷为数不多的舰艇,几乎切断阿根廷本土对马岛的一切援助。
阿根廷只能采取反封锁措施,利用本土优势,打击英军,强行对马岛进行补给(不明白,军政府为什么没有在拿下马岛后,英军来临前就采取巩固措施,真的是认为英国不敢打这一仗吗)。
当然,作为现代化的战争,双方交战期间,海空交战激烈,精确制导导弹作用巨大。有两个经典战例:5月2日阿根廷一艘载有1000多名军人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备注:这是阿根廷的主力舰)巡洋舰在禁区外侧的公海上被英国核动力潜艇“征服者号”发射的鱼雷命中击沉;而5月4日阿根廷海军航空兵出动两架“超级军旗”式攻击机,用AM-39型“飞鱼”式导弹击沉了英国“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
这种局面下,尽管有联合国以及一些南美国家(如秘鲁)居中调停,然而,双方已经深陷战争漩涡,没有任何一方会在此时接受和平方案。于是,战争进入下一阶段。为了尽快结束战争,英阿之间针对马岛的决战不可避免。
这一阶段,可以说马岛已经被英军封锁包围,对英军而言,登陆占领马岛已是水到渠成之势。英军首先在阿军防御薄弱的圣卡洛斯开始登陆,然后迅速扩大战果,完成对斯坦利的陆上包围圈。与此同时,英军继续严密封锁马岛,切断马岛阿军的海空补给,
此时的阿军面对不利局面,继续顽强抵抗,阿根廷空军以堪培拉轰炸机的夜间轰炸对抗英军的登陆作战。英军损失较为严重,5月25日,导弹驱逐舰“考文垂号”和集装箱船“大西洋运送者号”,被击沉;6月8日又大规模空袭英舰,先后击沉、击伤英军“热心号”、“普列茅斯号”等舰艇,使英国登陆部队遭到重大伤亡,一再推迟总攻时间。
国际态度:
英阿两国交战的同时,我们再看一下国际形势吧。
美国:美国一向视南美洲为其后院,自然不愿后院失火,而且不断扶持南美军政府,典型如智利的皮特切诺政权。加尔铁里的反共立场,深受美国赞许,CIA甚至为了平息此事,曾试探建议英国放弃马岛。因此,阿根廷幻想美国会保持中立姿态。然而战争爆发后,美国虽然在前二十天保持中立,但毕竟英国是其铁杆盟友,最终还是直接对阿根廷实施制裁与禁运。
欧洲共同体:4月10日就开始对阿根廷进行贸易制裁。阿空军的主战装备基本从法国进口,可是在马岛战争爆发后,不愿得罪英国的法国选择对阿根廷停供,已签协议的武器出口项目被暂停。联邦德国与荷兰等西欧国家也纷纷效仿。阿根廷军火外供被切断。
苏联:苏联虽然与英国对立,但其本身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再加上加尔铁里是军人独裁,对共产主义并不感冒,且与苏联没有直接军火交易,所以苏联只会对此不闻不问,或许乐见争端的发生。
也说一说中国的态度吧:当时的中国刚进行改革开放每两年,主要精力都放在经济建设,实行韬光养晦的策略,对国际上的争端多是声援为主,表明下态度,但绝不会介入或者提供任何形式的援助。
智利:阿根廷的邻国,但两国从70年代起边境冲突就不断(看地图即可知道,智利的国土狭长,无纵深,大部分与阿根廷相邻,因此两国不可避免存在领土问题),当时智利虽然也是军政府统治,但智利当局担心的是万一阿根廷取得马岛胜利,回过头来夹着余威收拾智利;因此智利向英国提供了“极其重要的”(vital)协助,举例来说,阿国空军只要一起飞出任务,英国在外海的舰队就会收到智利的预警通知。
联合国:二战后成立的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但它并不能凌驾于国家之上,尤其是涉及到主权和领土争端的时候,只能进行一定的协调,最终还是取决于几个大国的态度。所以,联合国在这件事上并不能有所作为。
战争结果:
虽然阿军在最后决战中对英军造成一定打击,但由于阿军指挥笨拙、孤岛作战、补给困难,英军逐步蚕食下,6月14日下午阿军被迫投降。历时74天的英阿武装冲突以阿根廷失败而告终。
这次战争双方共出动了10万人,其中阿根廷参战人数为6.5万,英军参战人数为3.5万人。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阿军阵亡1000多人,伤1300人,被俘11800多人。英军战死255人,伤777人,被俘210多人,战争耗资约12亿美元。
上面是直接结果,而战争背后的目的也随着双方战争的结束而逐渐揭晓:
英国:战争的胜利,使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横扫全国。要知道,二战后,英国要面对的不仅是其世界霸主地位的旁落,曾经在大英帝国羽翼下的殖民地国家更是纷纷独立,英国无力维持,就连英联邦也没有发挥如丘吉尔所预言的影响。可以说,这场战争的胜利,没有直接依靠北约或者美国的援助,是没落的“日不落帝国”再次向世界秀muscle,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对撒切尔夫人及其保守党而言,在国内获得空前的威望,扭转了原本大选的劣势,第二年英国保守党赢得了1983年的普选。
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本来想通过转移国内的矛盾,却在战争中一败涂地,完全出乎自己的意料,于是,战争刚结束,就被赶下台来,其代表的军政府垮台。加尔铁里在这场赌局中最终赔尽了自己的政治命运,阿根廷的国运也损失殆尽,此后阿根廷进入长期的政治动荡,无论是上台的文人政府还是后续的军政府,都无法恢复阿根廷的经济,因此,阿根廷人民对政府愈加不满,而这种不满也让政治更加动荡,整个国家几乎进入了死循环,至今都不能自拔。2019年的大选显示,贝隆主义又开始回归。
英阿政府的不同结局,真是冰火两重天呀。
结束语:
其实,两国因马岛开战,不仅仅是因为国内的政治局势,马岛本身的地理位置肯定也在两国考虑内,这点值得我们注意:
可能因为南美的存在感不是很强,且离我们实在太远,所以国人对这里不是很关注。从地图上看,马岛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扼守着太平洋与大西洋的通道,自身拥有靠近南极洲的天然优势,是进军南极优秀的支撑点(这不仅对英国如此,其他国家也一样),未来南极的开发势必也会成为各国争夺的重点。
而从战略角度考量,马岛东控非洲的好望角,西抵太平洋南端的新西兰,北至南美洲,南达南极洲,东南面与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呈掎角之势,若以地缘战略眼光宏观角度来看来,马岛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连两洋”(太平洋、大西洋)、“控四洲”(非洲、美洲、澳洲、南极洲)。
1. 百度百科 马岛战争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9%AC%E5%B0%94%E7%BB%B4%E7%BA%B3%E6%96%AF%E7%BE%A4%E5%B2%9B%E6%88%98%E4%BA%89
2. 英国为何一定要打马岛战争?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0829206157650513&wfr=spider&for=pc
3. 知乎:如何评价马岛战争?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35919
4. 马岛战争,几乎放弃世界殖民地的英国,为什么死不肯放弃马岛?https://www.sohu.com/a/309406027_100166623
4.一场改变现代阿根廷国运的战争——马岛之战
提起阿根廷,首先映入人们脑海的应该就是足球,然后很可能是牛肉,似乎其他真没有更多的元素了。然而,为什么一个靠出口牛肉就能跻身G20的阿根廷给人们的存在感会这么低呢?其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素有“南美小巴黎”之称,什么影响了现代阿根廷的发展呢?今天我们就探究一下改变现代阿根廷国运的一场战争——马岛之战,或许从中能得到一些启发。
马岛之战
战争名称: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简称马岛战争。英文:Malvinas War,又称:Falklands War,因此也有人叫福克兰群岛战争,简称福岛战争。
战争时间:1982年4月2日到6月14日,历时74天。
交战双方:阿根廷(南美第二大国,牛肉出口大国,足球强国),英国(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没落的日不落帝国)
交战原因:马尔维纳斯群岛(马岛)的归属
交战背景:
先交代一下马岛。其主岛地处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南部海岸以东约500公里,南纬52°左右海域,整个群岛包括东福克兰岛、西福克兰岛和776个小岛,总面积12200平方公里。
马岛归属之所以有争议,完全是历史遗留问题,英国、西班牙、阿根廷都曾宣称对其拥有主权。这块地方有什么特殊之处呢,会引起三个国家的纠纷。这就需要说明下马岛的历史。马岛最早由英国航海家戴维斯(John Davis)发现,但我们知道,南美洲历史上主要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因此,马岛也就长期在西班牙的掌控下,但随着西班牙的衰落,尤其经过英西海战后,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地位被英国取代,顺理成章,英国人就开始接手马岛。然而,阿根廷从西班牙独立后,因马岛的地理位置(这从地图上也能看出来,几乎可以认为马岛是阿根廷的附属岛屿),一直不肯承认其属于英国,而将其视为本国领土,这便成为两国对于该岛主权争议的由来。
二战后,两家都争夺马岛主权,于是就闹到了联合国,让一个权威国际组织评判吧。但别忘了,联合国并不是一个实权组织,尤其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判给谁不判给谁呢?实在令我联头大。于是为了两不得罪,196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直接把球踢了出去,让英阿两国举行会谈,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要是能谈拢,还会找到联合国吗?这下球又回到两国手中。果不其然,有一搭没一搭地谈了十几年,不出所料,1982年2月,又一次谈判在纽约宣告破裂。我们知道,到了1982年,距开战就没几天了,没有和谈的时间以及周旋的空间了。
然而,为什么在联合国的斡旋下谈了十几年的英阿两国,在1982年就谈不下去了呢?这就要回到阿根廷与英国国内形势,于是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由和谈倒向了战争。
先看阿根廷国内局势:阿根廷,作为一个国家而言,从其独立开始,就面临先天的政治问题,军人执政,一直没法协调国内各方面的矛盾,处理问题也是军政府的典型特征简单粗暴,所以国内矛盾丛生。经过现代民主的洗礼,阿根廷人肯定不会对此视若无睹,于是民粹主义抬头,慢慢与军政府分庭抗礼,尤其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出现了军人政府与文人政府(人们熟知的贝隆主义 Peronism)交替执政的局面。
到了八十年代,阿根廷正好是加尔铁里(Leopoldo Fortunato Galtieri Castelli,阿根廷人的名字深受西班牙文化的影响)军政府当政。军政府处理内政和发展经济的能力实在不敢恭维,没几年下来,国内就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甚至达到了60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达11.4%,制造业产量下降为22.9%,失业率随之变高,而薪资增长也满足不了人民的基本生活要求,前几年还是牛肉富国的阿根廷一下子沦为穷国。于是国内工人发动大规模罢工,农民甚至屠宰牛羊止损,政府粗暴管理,这是内忧。还有外患,阿根廷国内经济衰退,直接影响其巨额外债的偿还能力。于是内忧外患之下,整个国家矛盾丛生,几乎要陷入瘫痪状态,军政府面临严峻的考验,随时有被文人政府替换的可能性。这个时候的总统急需一个国家和民众注意点的事件,缓解一下危机。
了解二战爆发原因的人都知道,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严重的危机后,有两条典型的解决方案,一个是走改革的路子,如美国进行了罗斯福新政,缓和危机,另外一条就是更加简单粗暴的路子,德日为代表的战争法,转嫁矛盾。很明显,加尔铁里军政府并没有改革的能力,于是一场战争就呼之而出。这位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军队总司令,赌上个人命运与国运,孤注一掷,领着独立后近百年几乎没有经历战事的军队,选择了与英国谈判破裂的这一节点,在家门口打一场看似必胜无疑的仗。
再说英国。英国自二战后就开始衰落,昔日的日不落帝国不复往日荣光。此时的英国首相,是我们熟知的撒切尔夫人(Margaret Thatcher),这位英国历史上首位女首相,号称“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所在的党派是保守党,70年代,接连败于工党,失去执政地位。终于在1979年,撒切尔夫人带领的保守党终于获胜而成为首相,信奉新自由主义的她,竞选口号也很耐人寻味“劳工无需工作”,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就在其当选的三年后,也就是1982年,抛弃了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凯恩斯主义,实行了新自由主义(包括私有化、削减社会福利、控制货币供给、打击工会力量)的政策下,英国的失业人数增加一倍,通货膨胀也达到惊人水平,带来的后果是,撒切尔夫人的支持率跌至不到25%,她也有幸成为有民调以来支持率最低的首相,而其代表的保守党则更为惨淡,支持率更是跌到了让人大跌眼镜的18%,可以说,接下来的大选撒切尔夫人和保守党毫无悬念地会必输无疑。
所以此时,我们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迫切需要一招“乾坤大挪移”,迅速扭转当前的劣势,以期赢得大选,继续第二任期。马岛问题就在此时送上门来。然而,铁娘子毕竟是铁娘子,她不是军人上台的加尔铁里,深谙政治之道的她深深明白,战争不是你想要,想要就能要的,尤其在国际形势和平为主的大环境下,自家的保守党、反对党与英国人民不会那么容易就会同意的。于是她就开始有策略地引诱阿根廷主动挑起战端,甚至以示弱的方式:
首先,她公开表示马岛的军事费用是英国政府的财政负担(这是第一步,对英国内部而言,表明立场,直接将马岛与英国绑在一起);
其次,削减马岛的驻军经费,缩小皇家海军编制,包括马岛军舰(这是第二步,在军事方面给阿根廷放烟幕弹,造成英国将要放弃马岛的假象)。具体内容如查姆特海军基地关闭,“无畏号”攻击舰和其它十艘战舰准备报废,“赫尔姆斯号”航母进厂维修,“无敌号”航母打算在1983年送给澳大利亚等等,言外之意,我大英帝国要缩减军事开支。
再者,外交上,连英国参与马岛谈判的外交人员也认为保守党无意坚守马岛,另外撒切尔政府的外交大臣卡林顿勋爵面对咄咄逼人的阿根廷政府,显得非常软弱,既误导了阿根廷人又激起了英国民众的强烈反感,简直就是大英帝国的外交耻辱。因此,当阿根廷登陆马岛的消息传到英国时,可以用举国震惊来形容。
于是,英国一步一步也不可避免地要走向战争,对阿根廷的反击战一触即发。对撒切尔夫人而言,“乾坤大挪移”终于奏效了。
最先挑起战争的加尔铁里应该也没有意识到,撒切尔夫人跟他一样,甚至比他更迫切地需要这场战争。
战事爆发:
在一系列“骚操作”加一点“口水战”作为开战的先声下,阿根廷率先启动了“罗萨里奥”军事行动(Operation Rosario),派出海陆空军三军约4000人,突然登岛,占领马岛首府斯坦利港,迫使英国驻军,阿根廷改马岛最高行政官为军事总督,并配署500名宪兵进行军事统治。至此,战争终于正式爆发,这是一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的海空战。
战争经过:
登岛的胜利,让加尔铁里一夜间成为了国家英雄,军政府的支持率陡增,连国内的13个反对党联合也发表声明,共赴国难,一致对外。加尔铁里可谓声名隆盛,春风得意。
阿根廷登岛第二天,也就是4月3日,铁娘子立刻采取措施,宣布建立战时内阁,并迅速派遣特遣舰队(Task Force)对抗阿根廷,包含了核潜艇、两艘航空母舰赫密士号和新服役的无敌级航空母舰无敌号,上有20余架海鹞式垂直升降战机,这是整个特遣舰队能用来对抗阿根廷军队的空中武力。由于距本土太远,大西洋上的阿森松岛基地作为中转点。
英国将其反攻军事行动代号为“共同作战”(Operation Corporate)。当特遣舰队由英国出发时,美国的《新闻周刊》杂志封面头条为"The Empire Strikes Back"(帝国大反击),用刚上映的星战电影名称来幽默地双关旧的大英帝国。
战争从来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政治和经济才是内核。英国不仅在军事上采取行动,经济上,宣布马岛周围200海里为“禁航区”(Total Exclusion Zone),切断阿根廷外援与支持,并对阿根廷实施经济制裁;政治上,制造国际舆论,拉拢并联合主要国家对阿根廷进行声讨与制裁。
反观阿根廷,虽然取得登岛胜利,甚至加尔铁里上岛视察,然而举国一片欢喜下,却没有人冷静下来思考并准备阿根廷该如何应对英国的反击,无论从战备、补给、防御、情报,还是国际舆论的造势等方面,阿根廷表现出一副新手的样子,并不像一个主动发起战争的国家,似乎凭一腔热情就足够了。
战时下的英国,要面对超长补给线,海外作战,远离本土等不利因素,然而,毕竟是老牌资本主义大国,其战争动员与组织以及作战能力依然不可小觑。英军不仅对阿根廷建立多层次封锁性,利用航空母舰优势,派机空袭马岛上的阿军机场、雷达站、防空导弹阵地、夺取局部制空权,打击阿根廷为数不多的舰艇,几乎切断阿根廷本土对马岛的一切援助。
阿根廷只能采取反封锁措施,利用本土优势,打击英军,强行对马岛进行补给(不明白,军政府为什么没有在拿下马岛后,英军来临前就采取巩固措施,真的是认为英国不敢打这一仗吗)。
当然,作为现代化的战争,双方交战期间,海空交战激烈,精确制导导弹作用巨大。有两个经典战例:5月2日阿根廷一艘载有1000多名军人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备注:这是阿根廷的主力舰)巡洋舰在禁区外侧的公海上被英国核动力潜艇“征服者号”发射的鱼雷命中击沉;而5月4日阿根廷海军航空兵出动两架“超级军旗”式攻击机,用AM-39型“飞鱼”式导弹击沉了英国“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
这种局面下,尽管有联合国以及一些南美国家(如秘鲁)居中调停,然而,双方已经深陷战争漩涡,没有任何一方会在此时接受和平方案。于是,战争进入下一阶段。为了尽快结束战争,英阿之间针对马岛的决战不可避免。
这一阶段,可以说马岛已经被英军封锁包围,对英军而言,登陆占领马岛已是水到渠成之势。英军首先在阿军防御薄弱的圣卡洛斯开始登陆,然后迅速扩大战果,完成对斯坦利的陆上包围圈。与此同时,英军继续严密封锁马岛,切断马岛阿军的海空补给,
此时的阿军面对不利局面,继续顽强抵抗,阿根廷空军以堪培拉轰炸机的夜间轰炸对抗英军的登陆作战。英军损失较为严重,5月25日,导弹驱逐舰“考文垂号”和集装箱船“大西洋运送者号”,被击沉;6月8日又大规模空袭英舰,先后击沉、击伤英军“热心号”、“普列茅斯号”等舰艇,使英国登陆部队遭到重大伤亡,一再推迟总攻时间。
国际态度:
英阿两国交战的同时,我们再看一下国际形势吧。
美国:美国一向视南美洲为其后院,自然不愿后院失火,而且不断扶持南美军政府,典型如智利的皮特切诺政权。加尔铁里的反共立场,深受美国赞许,CIA甚至为了平息此事,曾试探建议英国放弃马岛。因此,阿根廷幻想美国会保持中立姿态。然而战争爆发后,美国虽然在前二十天保持中立,但毕竟英国是其铁杆盟友,最终还是直接对阿根廷实施制裁与禁运。
欧洲共同体:4月10日就开始对阿根廷进行贸易制裁。阿空军的主战装备基本从法国进口,可是在马岛战争爆发后,不愿得罪英国的法国选择对阿根廷停供,已签协议的武器出口项目被暂停。联邦德国与荷兰等西欧国家也纷纷效仿。阿根廷军火外供被切断。
苏联:苏联虽然与英国对立,但其本身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再加上加尔铁里是军人独裁,对共产主义并不感冒,且与苏联没有直接军火交易,所以苏联只会对此不闻不问,或许乐见争端的发生。
也说一说中国的态度吧:当时的中国刚进行改革开放每两年,主要精力都放在经济建设,实行韬光养晦的策略,对国际上的争端多是声援为主,表明下态度,但绝不会介入或者提供任何形式的援助。
智利:阿根廷的邻国,但两国从70年代起边境冲突就不断(看地图即可知道,智利的国土狭长,无纵深,大部分与阿根廷相邻,因此两国不可避免存在领土问题),当时智利虽然也是军政府统治,但智利当局担心的是万一阿根廷取得马岛胜利,回过头来夹着余威收拾智利;因此智利向英国提供了“极其重要的”(vital)协助,举例来说,阿国空军只要一起飞出任务,英国在外海的舰队就会收到智利的预警通知。
联合国:二战后成立的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但它并不能凌驾于国家之上,尤其是涉及到主权和领土争端的时候,只能进行一定的协调,最终还是取决于几个大国的态度。所以,联合国在这件事上并不能有所作为。
战争结果:
虽然阿军在最后决战中对英军造成一定打击,但由于阿军指挥笨拙、孤岛作战、补给困难,英军逐步蚕食下,6月14日下午阿军被迫投降。历时74天的英阿武装冲突以阿根廷失败而告终。
这次战争双方共出动了10万人,其中阿根廷参战人数为6.5万,英军参战人数为3.5万人。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阿军阵亡1000多人,伤1300人,被俘11800多人。英军战死255人,伤777人,被俘210多人,战争耗资约12亿美元。
上面是直接结果,而战争背后的目的也随着双方战争的结束而逐渐揭晓:
英国:战争的胜利,使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横扫全国。要知道,二战后,英国要面对的不仅是其世界霸主地位的旁落,曾经在大英帝国羽翼下的殖民地国家更是纷纷独立,英国无力维持,就连英联邦也没有发挥如丘吉尔所预言的影响。可以说,这场战争的胜利,没有直接依靠北约或者美国的援助,是没落的“日不落帝国”再次向世界秀muscle,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对撒切尔夫人及其保守党而言,在国内获得空前的威望,扭转了原本大选的劣势,第二年英国保守党赢得了1983年的普选。
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本来想通过转移国内的矛盾,却在战争中一败涂地,完全出乎自己的意料,于是,战争刚结束,就被赶下台来,其代表的军政府垮台。加尔铁里在这场赌局中最终赔尽了自己的政治命运,阿根廷的国运也损失殆尽,此后阿根廷进入长期的政治动荡,无论是上台的文人政府还是后续的军政府,都无法恢复阿根廷的经济,因此,阿根廷人民对政府愈加不满,而这种不满也让政治更加动荡,整个国家几乎进入了死循环,至今都不能自拔。2019年的大选显示,贝隆主义又开始回归。
英阿政府的不同结局,真是冰火两重天呀。
结束语:
其实,两国因马岛开战,不仅仅是因为国内的政治局势,马岛本身的地理位置肯定也在两国考虑内,这点值得我们注意:
可能因为南美的存在感不是很强,且离我们实在太远,所以国人对这里不是很关注。从地图上看,马岛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扼守着太平洋与大西洋的通道,自身拥有靠近南极洲的天然优势,是进军南极优秀的支撑点(这不仅对英国如此,其他国家也一样),未来南极的开发势必也会成为各国争夺的重点。
而从战略角度考量,马岛东控非洲的好望角,西抵太平洋南端的新西兰,北至南美洲,南达南极洲,东南面与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呈掎角之势,若以地缘战略眼光宏观角度来看来,马岛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连两洋”(太平洋、大西洋)、“控四洲”(非洲、美洲、澳洲、南极洲)。
1. 百度百科 马岛战争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9%AC%E5%B0%94%E7%BB%B4%E7%BA%B3%E6%96%AF%E7%BE%A4%E5%B2%9B%E6%88%98%E4%BA%89
2. 英国为何一定要打马岛战争?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0829206157650513&wfr=spider&for=pc
3. 知乎:如何评价马岛战争?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35919
4. 马岛战争,几乎放弃世界殖民地的英国,为什么死不肯放弃马岛?https://www.sohu.com/a/309406027_100166623
暂无评论,1612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