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尔纳的文学之旅
上海译文出版社供图
在近日的一场访问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与夫人踏上了为期近10天的“中国行”。
在文学地标与大学的参观中,古尔纳与中国作家进行了对谈,与译者共同朗读其代表作。他甚至亲临红人主播直播间,见证自己的作品销量突破11万册。
“故乡、他乡、离散、故事、痛苦”
这些高频词出现在古尔纳被提问时,反映出大家对这位诺奖得主作品的认知。
作家与故事的轮回
作为一名讲故事的人,古尔纳分享了他认为故事如何成就作家的观点。
古尔纳的故乡桑给巴尔岛有着悠久的殖民历史和多元的文化,这为他提供了不同的世界认知视角。他从小对殖民历史的叙述感到不满,对故乡的认识和理解也促使他走上写作之路。
国际视野与中国启示
著名作家格非认为,古尔纳的作品兼具“真”与“诚”,其视野之宽阔和时空关系之复杂令人惊叹。
格非指出,古尔纳的文学给了中国当代作家一个启示,即在今天写作,没有一个国际性视野是根本不可能的。
故乡与他乡的文学对话
在与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对话中,古尔纳分享了对《红高粱家族》的阅读感受,赞赏其语言描写和叙事方式所带来的“气息”。
莫言认为,随着作家创作经历的延长和视野的拓展,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纳入“故乡”的范围,而作家的写作离不开自己的故乡。
小说家的自传往往融入在他们的作品中,尽管小说不一定完全是自传,但自传却能反映在小说中。这并非诚实问题,而是艺术手法问题。
以古尔纳的《遗弃》为例,小说家不会像历史学家那样全面描述一场重大变革,而是擅于"由小见大",通过狭窄的窗口窥见广阔的世界。
古尔纳以生动的方式描绘了他的故乡:"宽度只有20英里,长度只有60英里,从一头走到另一头只需要一个下午。海滩和大海连接着我们的小岛与世界。岛上有人来自阿拉伯南部、印度、索马里,甚至有郑和的足迹。"
古尔纳认为,故乡是心灵的归属和共鸣的源泉。"我们对家园的判断不仅是理性的,更是感性的认知。"
古尔纳的"中国行"中多次提到故乡与异乡的话题。在华东师范大学,他谈到"乡愁":"对我来说,乡愁不是远离家乡,而是失去家园。"这呼应了他作品中流离失所的主人公的经历。
在上海思南文学之家,古尔纳谈及写作动机时说:"你问我如何开始写作,这等于要讲我一生的故事。"古尔纳18岁从桑给巴尔移民英国,周围环境变得复杂困难,他花了时间适应,思考自己和环境的关系,在此过程中萌生了写作的念头。
"这不僅是我个人的经历,也是我们现在许多人所处时代的写照。"古尔纳表示,他的经历也是数百万人背井离乡的共同经历。
古尔纳坦言,他的作品"不仅仅写留在身后的故乡,还有很多在讲述我生活当下的环境"。
给中国青年作家的建议:不用想太多,只管写作
获得诺奖是什么体验?会改变作家的写作轨迹吗?
在思南文学之家,古尔纳表示,得奖很美妙,他的作品因翻译而传播全球,"作品可以和世界上更多人见面"。
他坚定地说,获奖不会改变他的生活和写作。他还提到作家圈里的"诺奖诅咒",即获奖后有的作家便不再写作,但他本人并未受此影响,已完成了一部新书,将于明年出版。
在"中国行"中,古尔纳除了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还与许多青年文学爱好者交流,提出了写作建议。
在北京,古尔纳表示,成为作家并非最初的决定,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才立志从事创作。
当被问及为何钟情于书写痛苦时,古尔纳的答案是:生活本身就充满了困难,无法给人确切的答案。"当主人公遇到困难,经过抗争过上了满意的生活,这样的故事更可信、更吸引读者。"
古尔纳强调,人物关系是他作品的重要主题,选择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取决于想要达到的效果。"作家要把自己当作艺术家,就像画家在作画之前会想象要画一幅怎样的作品,写作也是类似的。"
他还建议中国青年作家"不用想太多,只管写作",这对所有作家都适用。而在北京师范大学,古尔纳结合自身经验建议,初学者需要自己学习摸索,写完后请别人阅读,了解读者的意见。
古尔纳"中国行"的最后一站,他在"与辉同行"直播间与董宇辉进行了精彩对话。这是古尔纳的首次网络直播,期间他惊叹于屏幕上留言的滚动速度。
直播主题很文艺:"讲一个故事,给离家的人。"古尔纳认为,文学的美妙之处在于我们可以从他人的故事中发现自己的影子。
直播董宇辉赠予古尔纳一套双语版《唐诗三百首》和一本英文版《额尔古纳河右岸》:"希望这些书可以给古尔纳先生一个念想,让他以后再来中国。"直播间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超过55万人,古尔纳作品第一辑售出11万册。
暂无评论,1662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