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年9月20日,《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编撰委员会、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中小城市绿皮书: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24)——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以下简称绿皮书)。
绿皮书指出,中小城市是广阔的下沉市场和县域市场的核心,是连接大城市、带动小城镇和农村的重要枢纽,正成为我国日益崛起的消费市场。近年来,中小城市消费升级特征明显、消费空间日益广阔、消费亮点不断涌现,成为我国日益崛起的消费市场。但同时也面临产业发展对消费能力的支撑不足、多元化消费供给仍不足、消费规模扩大受制约等挑战,需要以提升中小城市居民消费能力、提升要素资源集聚能力、丰富消费供给、完善消费环境等为着力点,推动中小城市消费提质扩容。
第一,强化产业发展对消费的支撑力。一是引导鼓励承接产业转移。中小城市可依托自然资源、交通区位、要素成本等优势,培育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的能力,积极引导符合行业准入门槛,环境污染小的产业。二是结合中小城市经济的基础优势和特色,着力培养特色优势产业。依托工业资源,培育制造业产业带、产业集群;依托良好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培育旅游休闲城市;依托区位、渠道优势,发展商贸流通产业,培育集散市场;以数字化下沉为契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瞄准电商、旅游服务、农产品研发等热门领域,引入新的产业集群,打造“中小城市商务区”。三是支持引导中小城市产业公共配套建设,推进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完善基础交通设施,将更多中小城市纳入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中。支持智慧化产业平台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便捷高效的一站式便企政务服务。
第二,提升资源要素集聚能力。一是补齐中小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保障居民的上学、就医、养老、育幼等需求能得到满足,以“安居”形成对人口的吸引力。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继续推进并扩展义务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随人员流动可携带的政策,推动农村社保、医保和城镇居民社保、医保相互衔接。降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门槛,健全相关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配套的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幼儿园、学校等资源供给,逐渐让户籍与教育机会脱钩,探索建立子女“就地入学”的服务机制,确保进城随迁子女托幼就学全覆盖。二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推进公共事业市场化运营,推进供电、供水等项目公开招标,保证民营企业平等获取要素资源。强化环境卫生、公共停车场、城市道路等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公共设施建设。三是增加中小城市的就业创业机会。加大对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培训和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向中小城市流动,帮助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开发新兴培训项目,分层、分类精准识别农民工培训的需求,探索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加大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他们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能力。鼓励建设返乡创业园和孵化实训基地。
第三,丰富创新高品质消费供给。一是打造城市消费标签。依托城市基础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产以及标志性的商圈、主题公园,建设地方节庆文化品牌,举办音乐节、美食节等,打造符合现代消费理念的IP,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消费品牌和特色商品。二是丰富消费场景、创新消费业态。发挥商业实现城市生活方式的核心作用,打造商业综合体沉浸式、体验式、社交化的消费场景,创新定义现代都市生活方式。做活文体、商业、娱乐休闲行业,构建时尚生活圈,打造活力街区。围绕年轻群体“对齐高线城市”的消费偏好,以年轻群体为目标客群,重点在新消费领域,加快产品服务、场景业态、消费模式以及供应链创新,放大新消费市场创新策源效应,进一步放大年轻群体对消费创新的引领作用。三是构建城乡一体的消费体系。树立大消费观念,探索乡村消费的多功能性,打通形成城乡一体的消费体系。在有条件的村庄特别是城市郊区,引入“乡创”“科创”“文创”等,推进田园变花园、农区变景区、农房变民宿,为扩大乡村消费赋能提质。四是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发挥自然和传统文化等资源优势,推动中小城市加快从“要素依赖”“门票依赖”等传统旅游发展模式,转向以产品创新、场景创新、经营创新为主的增长模式。
第四,完善消费软硬件环境。一是提升消费设施的便利化、网络化、数字化水平。鼓励大型连锁商业企业下沉建设商业网点,提升中小城市商业智能化水平。指导企业贴合中小城市的文化、融合中小城市的气息进行本地化运营,提升产品的可延展性、渠道的多样化。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构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提高餐饮、文化娱乐等消费场所的质量,打造新型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二是推动大中小城市交通设施一体化建设。改善中小城市与大城市的交通联系,统筹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机衔接和合理分工。重点打造中小城市快速交通系统,畅通要素流通渠道。发展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加快中小城市作为节点型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三是构建完善的消费服务体系。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消费的便利性和智能体验。整合旅游资源、建立旅游数字化信息平台,为游客提供全面、准确的旅游信息,并由此开展城市旅游宣传推广。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以及配套的消费纠纷解决机制,不定期发布商品和服务质量的信息,为消费者维权提供帮助。
【责任编辑:舒靓】
暂无评论,1596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