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成立40周年泥沙与土壤侵蚀国际研讨会在京举办。水利部副部长李良生介绍,中国政府开展了大规模江河湖库治理、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少土壤流失16亿吨。其中,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以下简称“泥沙中心”)立足水利重点任务,有力支撑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水文计划不同阶段战略计划。
我国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2万平方公里
为应对世界性泥沙难题,1984年,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建立了泥沙中心,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设立的第一个二类中心,也是中国水利行业第一个国际中心。
李良生表示,40年来,在中国水利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导和支持下,泥沙中心紧密围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长期战略设定的优先事项,聚焦国家需求,响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立足水利重点任务,发挥了国际泥沙研究合作的重要桥梁与纽带作用,有力支撑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水文计划不同阶段战略计划。
据了解,泥沙中心成立以来共开展200余项国内外研究咨询和攻关项目,特别是三峡工程泥沙问题和黄河泥沙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承办国际培训班50余期,培训学员来自五大洲40余个国家,达5000余人次;搭建世界泥沙和土壤侵蚀领域学术交流平台,与5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开展广泛合作。
中国是世界上泥沙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李良生介绍,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展了大规模江河湖库治理、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国水土流失面积持续下降,水土保持率持续提升,河湖生态持续改善。全国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2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少土壤流失16亿吨。
李良生指出,当今,许多国家在江河治理、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仍然面临着泥沙和土壤侵蚀问题的严峻挑战。中国江河生态格局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如河道冲淤转换、河床与河势演变、江湖关系变化、河口三角洲造陆减缓与蚀退等问题,给江河湖库防洪安全、生态安全带来新的课题和挑战。
专家建议:黄土高原“以水定植”,缓解土壤供水与植被耗水矛盾
在随后的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邵明安分享了团队关于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与土壤水分消耗的研究成果。他指出,植被建设为黄土高原带来了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长期研究发现,黄土高原土壤供水与植被耗水矛盾尖锐,植被的增加导致土壤水分降低,形成土壤干层。
邵明安介绍,研究团队长期追踪不同的植被类型对土壤干层发育过程和形成速率的影响,构建了小流域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模型,验证了神木地区六道沟小流域土壤水分对柠条、沙柳、苜蓿的承载力,从而提出土壤干层的修复措施,如密度调控和林草转换。经过数年验证,发现土壤干层减少,土壤水库功能逐渐恢复。
邵明安提出,土壤干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控,但土壤干层带来的一系列生态和水文问题仍需长期观测和大量研究。他建议,黄土高原未来的植被建设应该以水定植、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从而提升植被建设这一接近自然解决方案在区域土壤侵蚀和泥沙控制上的效能。
新京报记者 行海洋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行海洋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暂无评论,648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