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见证‘一带一路’东西方文明交流”主题沙龙举办

小王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维修问答 正文

近日,2024北京文化论坛“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与活态传承”平行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举办。同日下午,“考古见证‘一带一路’东西方文明交流”主题沙龙在中国考古博物馆举行。

沙龙由北京市文物局、中国考古博物馆承办,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组织执行,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刘国祥主持。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郭物,首都师范大学意大利籍教授康马泰,复旦大学二级研究员、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博物馆研究与交流中心副主任魏峻,南非国家遗产资源局政策与技术发展处处长莱萨·拉·格兰奇等国内知名学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顶尖专家以及来自北京考古界、部分考古所、高校的一众嘉宾参与了沙龙。

“考古见证‘一带一路’东西方文明交流”主题沙龙现场。

古代丝绸之路起源于中国,通过中亚连接到欧洲,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当今“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与会嘉宾通过考古研究,展示各个地区与丝绸之路的历史联系,畅谈“一带一路”倡议在当代的延续性和历史基础,分享他们对于“一带一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见解。在对话环节,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宁强,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副主任、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院长林国聪,克罗地亚考古学家高山等嘉宾也与现场专家展开讨论。

“考古见证‘一带一路’东西方文明交流”主题沙龙举办

丝绸之路是世界通往中国的必由之路

活动现场,郭物在演讲中分享了他在中国西部地区以及中亚地区的考古成果,揭示丝绸之路沿线多元文化的交汇与共生。他表示,丝绸之路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天路历程,这条路也是世界通往中国的必由之路。郭物直言,丝绸之路的开通是旧大陆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天涯两头各自发展了几千年的文明有了国家级别的联通,文明因此可以共享和互动,“沿着丝绸之路往来流动的不单单是丝绸、钱币、玻璃、金银器等形而下的物质产品,更多的是各种宗教、哲学、文学、音乐舞蹈、科学技术、民俗这些形而上的思想意识。使节、宗教人士、军队和商团是丝绸之路上活跃的主角。各色人种、奇珍异宝、新技术和产品、博大精深的宗教思想给予那个时代的世界极为充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康马泰从自己的研究方向粟特人和祆教出发,分享了他对敦煌壁画与中亚粟特艺术,以及波斯、拜占庭地区艺术考古进行的对比和研究。康马泰表示,在敦煌可以看到,10世纪的壁画当中已有对埃及书写之神及其神兽的体现,这代表了不同文化、不同传统、不同宗教在画作中的交汇融合。这些不同的文化元素、宗教形象,如同今天的文化论坛一样,把不同的文化要素和传统汇集在一起进行探讨。

首都师范大学意大利籍教授康马泰在“考古见证‘一带一路’东西方文明交流”主题沙龙现场进行分享(主办方供图)。

魏峻分享了他在海上丝绸之路考古方面的研究。魏峻指出,港口研究主要依赖陆地考古发掘的资料展开,但是利用沉船资料进行航线研究时往往会涉及港口问题。内容涉及中国、东南亚、波斯湾-红海、美洲等区域贸易及模式的研究,中国沿海早期居民的海洋活动、东南亚地区的越南北部、三佛齐区域,印度次大陆南部的朱罗王国,以及马拉巴尔沿海港口都是讨论的重点。

魏峻进一步表示,尽管国内外研究者表现出了研究范围广泛、研究主题多元和关注焦点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研究”的共同特点,但国内外研究者在研究视角和关注领域等方面存在差异。国内外在研究视角上存在差异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有材料占有情况与研究传统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日本和印度研究者在讨论古代海洋文明体系时,较少强调本国对该体系的“主导性”;西方研究者越来越重视对于从太平洋西部边缘直至印度洋西部边缘的古代海洋贸易研究,但把印度洋视为地中海世界边缘的看法仍旧强势;相比之下,中国学者会更多突出中国立场并强调古代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发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中国-世界”的二分研究逻辑表现明显。

“考古见证‘一带一路’东西方文明交流”主题沙龙举办

中外合作考古开启了中国考古国际化进程

莱萨·拉·格兰奇现场介绍了南非在水下考古和沉船研究方面的最新工作成果。格兰奇表示,南非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航海国家,但他们在自然地理,或者在行为研究方面有很早的证据表明,海洋和当地人之间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千百年前。

格兰奇介绍,南非海洋考古记录中,部分历史沉船来自欧洲等其他地区。早在后来被称为“开普敦”的补给站建立之前,早期欧洲水手就已经在往返东方的途中驶过非洲大陆的顶端,这片危险的海域在16世纪至20世纪期间见证了大量沉船事件——记录在案的就有大约3000起。这些船只带着价值昂贵的货物沉入海底,船上的东西包括用作交易的货物、采购货物的货币以及文物,它们有可能揭示相关物品、思想和人员流动的重要考古线索。在格兰奇看来,南非沉船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们有可能揭示南非与其他国家间的历史联系,“南非海域的沉船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因此这些遗迹具有重要考古意义,在国家层面上能帮我们了解现代南非的发展史,在全球层面上能揭示贸易等重要文化交流和奴隶制的发展史。”

故宫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徐海峰以“逾山越海——故宫博物院中外合作考古的回顾与展望”为题进行了主题分享,通过具体的案例,介绍故宫“走出去”的考古研究如何为理解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中外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视角。徐海峰表示,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之文化领域中的重要力量,中国考古学正在以世界的视野,不断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走出国门、跨越国界来审视自身并思考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外合作考古,可以说开启了中国考古国际化进程。

故宫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徐海峰以“逾山越海——故宫博物院中外合作考古的回顾与展望”为题进行了现场分享(主办方供图)。

墨西哥国家历史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塞·路易斯·彭索·迪亚斯以“墨西哥考古学见证文明交流”进行了主题分享。他通过墨西哥考古见证文明之间的交流,探讨了中美洲文化与“一带一路”的联系。迪亚斯说,墨西哥本土有35处世界遗产,其中14处是考古遗址。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学研究所(INAH)作为墨西哥联邦政府机构,负责保护这些重要的遗产。截至2023年,墨西哥共有55570个考古遗址登记在册。迪亚斯以墨西哥北部和西部文明的联系与影响项目为例,他介绍,该项目通过创建关系数据库,对显示前西班牙时期居住在这片辽阔土地上的文明之间交流的物品进行研究,其数据库记录了来源于132个考古遗址的5408件金属物品。

记者/何安安

编辑/王铭博

校对/刘军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通许哪有维修空调-通许修空调的电话号码
« 上一篇 11-12
洗衣机胶套维修-洗衣机胶套维修多少钱
下一篇 » 11-12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486人围观

最近发表

动态快讯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