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是古代人物,而聂隐娘则现代人物。近年来,两部台湾电影以中国传统故事为素材,创造了两个非凡的角色。一个是女刺客,另一个则是侠客。他们都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局外人,各有各的杀戮计划,最终各自成长并做出自己的选择。说来也巧合,近日有文翻出了台湾作家王鼎钧关于《周处除三害》影视改编的旧作,这两个不同时代的角色被拿来进行比较。而由侯孝贤执导的电影《刺客聂隐娘》的幕后班底中,也包括了作家阿城和谢海盟。周处的故事源于《晋书》和《世说新语》,而聂隐娘的故事则出自晚唐裴的笔记小说《传奇》。今天,如果要重新改编这些传统经典,我们无疑必须重新审视它们的内核,并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选择,是继续延续、翻新还是彻底改造,这也需要知识分子的意见和建议。周处的故事并未完全结束。他改过自新之后,最终却死于权臣排挤。台湾的制片人咨询王鼎钧时,他提醒说周处的故事还有下半截。建议将周处一生拍成一部深刻的悲剧,包括他最终战死的场景。但对方回绝了,“这样的电影我们不拍。”当时的作家表示自己当时并不理解,现在才明白。虽然他并未明说,但可以想象,他的意思可能是周处的死,可以是死于奸人陷害,也可以是以身殉志。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悲剧走向,前一种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慨叹,而后一种则会更多地激发人们的敬重。目前,电影所选择的是后者,这个角色也更具有力量,因为“我是我的神”。从周处到聂隐娘,这些角色都带有浓重的杀气,所以他们必须藏匿起来。刺客自然是在暗处活动,而周处的笔名“子隐”也暗示着他大隐于朝,他披着棒球帽,相当于夜行衣,在灵堂、药店、理发厅等地流窜。当侯孝贤谈及聂隐娘这个角色时,他说人不能随便杀人,必须有一个名目。